我們的澳門遊記已經過了一天了,新的一天我在妳的幫助下換上了新造型,所以我決定也要更換對妳的稱呼,每天換一個。
這之中應該也有不變的事,例如我們依然要到大廳打電話,依然要連莫名其妙只能連上隔壁飯店的無線網路,依然,走出旅館大門口,仍有一片燦爛的陽光在迎接我們的第二天行程。


俗語說得好:斯斯有三種,石排灣的熊貓有兩隻(誰管你啊)。一隻名曰「開開」,另一則為「心心」。
開開心心的名牌實在是太可愛了,但牠們本人更加的可愛。靠近入口處是心心的家,一進門就看牠一直在吃,一直在吃,一直在吃,一直在吃,一直在吃,一直在吃,一直在吃,一直在吃,一直在吃,一直在吃,一直在吃,一直在吃。心心的吃相完全沒有熟女二字可言,就是把竹子大把大把連枝帶葉的塞進嘴裡。整支竹子那麼常當然不可能一次入口,但看牠要嘛粗魯的把竹子折斷,要嘛就是不分清紅皂白往嘴裡塞,全身上下只有嘴巴跟手在動個不停,實在是超超超超超級可愛。
瞬間,原本覺得為什麼要來的心情馬上一百八十度轉變為熱推行程!
等我們很認真的逛了郊野公園一圈,原來預計在一個小時內結束的行程硬是足足逛了一個半小時。雖然就時間上看起來也不過就只是延長了半個小時,但是時間卻已經來到了十二點多,本來表妹推荐的路環最南端的餐廳可能也無緣去了,只好懷抱遺憾的留做下次造訪的目標,直接驅車前往路環市區。
我真的很喜歡坐公車穿梭(前提是要有位置坐,我是個耐力差的人)。路環並不是大部分的遊客來澳門旅遊的重點,但透過巴士的幫助,卻讓我覺得跟這片土地更加熟悉了一點。
更加熟悉了一點?
講完這句話後我們瞬間被自己打臉,因為從公車站下車之後,我們就開始了一連串的迷路之旅。時間逼近正午十二點半,太陽一點也不饒人,我們找不到安德烈蛋塔本店,只經過了安德烈咖啡店。然後,為了尋找原訂的午餐地點:里斯本地帶,我們不斷的捨棄沿路上各種看起來精巧充滿西洋異國情調的餐廳,一片丹心的只為找到目標中的餐廳。
然後我們就來到了恩尼斯總統前地。
這對我來說是相當具有指標性的地方。
2006年,我剛滿二十歲,兩隻精美泰迪熊的愛情故事(?)
而當采靜帶著無比的決心離開皇宮前往澳門留學(?)(對這本身就是一個莫名的設定雖然說澳門有著非常多的世界遺產但即便如此也應該是要住在澳門本島怎麼會選擇住在史蹟較少的路環呢)(抱頭)(但是誰管你啊),我生命中第一次認識的傲嬌男李信(很熟嗎?)再次認清自己的內心前往尋找他的野蠻王妃,這韓劇最末一段的故事就是圍繞在恩尼斯總統前地展開的。當年為了這部戲我還在網路上瘋狂的過了一陣子日日夜夜搜尋「尹恩惠 朱智勳 交往」的日子,也不知道有一天我最討厭的閔孝琳和李律會成為RUNNING MAN中我最愛的ACE智孝跟需要浪漫中超帥的導演金成洙(由此可見野蠻王妃真的害我不淺)。
我拉哩拉紮的唸了一堆對妳來說只是天書般的名字。但這簡直就是我天旋地轉的青春啊!(小姐妳的青春真的很長又很多元)
我們在小小的彈丸之地進行了十分鐘左右的(自以為是的)外拍,然後繼續朝著里斯本地帶前進。講到這裡,終於要揭露一下我為什麼這麼執著於這間餐廳:因為它是采靜帶李信吃飯的地方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我的印象中它是一個有著露天座位的小小敞篷的餐廳,還有一個十分愛聊天的老闆兼主廚。於是我和芙勞爾決定往看起來風光較為明媚的河邊走去。
殊不知前方等著我們的,是更大的迷路行程以及更加光怪陸離的巷子名稱。
巷弄中偶有一兩間粉刷精緻的建築,
潔淨光鮮的地方是大部分的人對旅遊的嚮往,如果沒有,至少也要有大片明媚的風景。但是,踩在磚路上因烈日而流下的汗水,地面的縫隙中淌過帶著菜餚清洗後異味的水漬。這雖然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極惡環境,卻比較真實的接近這塊土地原本的生活樣貌。
不同於我們在大飯店中所見到那種五光十色的樣貌。
我會覺得這才是澳門。不是金沙城中心出手闊綽,也不是知名景點人潮洶湧。當然坐在這裡的大樹下吃著午餐的人們也有西方面孔,但捧著碗穿著汗衫坐在一眼就可以從門口望盡的客廳裡看電視的大叔和孩子們,那是一直以來在這裡代代相傳的面容。
走了一整圈的我們再度回到恩尼斯總統前地,正當我絕望的準備放棄尋找里斯本時,赫然發現它其實就位在圓環旁的一條小巷間。雖然樣貌跟我在韓劇中的印象差很多,但歲月如梭,這些年我都看了這麼多部韓劇了,它換了模樣也是很合理的。
走上二樓,其實已經幾乎是滿坐的狀態,想坐陽台的位置也早已有人定位。我們旁邊坐著一對從韓國來的朋友,八九不離十大概也是因為野蠻王妃來的吧!服務員是名大叔,親切的為我們送上菜單,但直到我開始吃東西後才突然發現:咦!他好像就是當年那個大廚兼老闆吧?
說到拼貼。結帳的時候,意外在櫃台看到了李信王子和餐廳工作人員的合照(內心大喊:為什麼不是采靜!!!!!!)於是我吞吞吐吐的坦誠了我是小迷妹的事。
想不到收銀機大叔講起了當初拍攝的故事,搬了桌子到巷口云云為了讓光線看起來更漂亮。原來不是我的記憶出錯,而是拍攝過程中為了畫面真的做了一些手腳。
這種意外獲得的資訊,感覺就是可以寫在便利貼上貼在課本中的NOTE一樣,讓人有一種小驚喜的感覺。
如果一次旅程是一本課本,那我可以在這本課本上貼上多少附註呢?
因為課本的內容不是我能決定的,但是擁有多少驚喜,取決在我,踏出每一步的心情。
----------------------------------畢格‧芙勞爾分格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