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聖修伯里的《小王子》,覺得讀完後有一種很空靈清澈的感覺;中學時期再看,就總是喜歡著眼在王子終於懂了,那才是他獨一無二的玫瑰花。
我想這是一種「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的改變。文字沒有變,讀的人也沒變,但讀的人,心已經變了。
輕井澤高原教會就在石之教堂斜對面,從入口到入口徒步也就是兩三分鐘,但旅遊書上沒寫多近,差點害我們錯過這裡。這兒原來是日本文人北原白秋(要講點什麼來吸引妳,大概就是這傢伙來過台灣,而且聽說他寫童謠)和島崎藤村(這傢伙也旅居過台灣,據說是為了逃避不倫戀帶來的輿論壓力)等人的集會地,也是「藝術自由教育講習會」的原點。被我一說是不是覺得這地方倍感親切(咦?)?
明治大正年間,正是日本社會急遽發展、改變的年代,而隱身於東京郊區的輕井澤,在當時是否也處在浪潮的尖端,現在的我無法感受。但在這小小的三角堂前站立,雜音被輕掩在稀疏的枝葉間,確實是不可多得的避世之所。
雖然在設計精巧上不如石之教堂這般令人臣服,但卻是另一種感覺。大部分的教堂設計總是喜歡使用尖頂,有一種象徵祈禱直通上帝的意象,輕井澤高原教會也不免俗。但有別於許多教堂給人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感覺,這裡的三角更貼近地面,也讓人覺得更平易近人。如果說石之教堂是謙卑卻有個性的與自然環境對話,高原教會就是低調的隱身於自然之中,卻給需要救贖的人最溫暖的包容。
教會右後側還有可愛的小屋跟簡單的小庭園,但因為我們接下來有非常重要的食肉行程所以無緣細細拜會。其實這間教會最驚豔我的應該還是每年八月晚間的點燈裝飾,幾乎所有介紹這裡的書都會用上那時拍攝的照片,導致雖然我沒有親眼看到,腦海中卻非常深刻的留下了彷如點點繁星環繞教堂的印象。
這是為什麼我會在這篇的一開始提到小王子。
被眾多星系圍繞的小王子的B612星球(好想熱唱”新~一點靈B12”)夜景一定也很美。時間是1937或更早,在璀璨的星辰環繞下,在一個新的星球,小王子如同樹木一樣,靜靜地倒下,不帶一點聲音,但那卻是他啟程的樣子。
蔣竹山的〈虞美人〉其實還有下半闕。「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小王子看透的並不只是玫瑰的意義,情愛固然重要但已不是最重要。路途太遠軀殼太重,綿羊也許已經吃掉那朵花。
但是,在結果背後,言語不能觸及的,遠比字面上所能表達的,深廣得多。
感覺聖誕節時來會很冷的 我 在空調設定二十六度的房間中 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