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格:
去了法國要去哪裡玩,幾乎都是到了法國才開始計劃,唯獨Strasbourg是還在日本的時候就決定要去的。但查了一下地圖,這傢伙遠在德法邊界,離巴黎快450公里遠,要挪出一個時間特別前往總覺得困難重重。剛好去德國找你們的事確定了之後,反正都是同一個方向,你們也還沒去過,我就想那這應該就是天意了。
從Bonn到Strasbourg,中間會經過法蘭克福。我也不知道哪裡心血來潮地突然想到自己的老師就在法蘭克福進行他年度寫作計劃(?)。於是愉快的跟老師約了一下喝個咖啡,再和妳們一起踏上前往未知的Strasbourg。
還真的是未知,因為我什麼都沒有查就過去了。我在這趟旅行裡的角色就是個跟屁蟲,非常輕鬆。
Strasbourg是法國東北部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排名大概在全法中佔第九位(2010年,註1)。這裡同時也是許多歐盟重要機構的所在地,被稱為歐盟的第二首都。但走出像蛋一樣的玻璃帷幕的中央車站時,卻完全感受不到那種重要大城的氣氛:也許我印象中類似第二首都的城市必須高樓林立而且充滿現代感。但車站前面只是非常空曠的綠地,以及不算太藍也不太灰的大片的天空。
而我們未經任何厲害感十足的建築物,就直接進入舊城區了。
我想這是路線選擇的問題,或是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還是太狹窄而主觀了。
Strasbourg的主要觀光點有兩個,一個是十二月前後的聖誕市集,但我們是十一月出遊的,當然也就遇不到這個重要慶典。不過扣除聖誕市集,Strasbourg最重要的應該就是名為大島的文化城區。Strasbourg在古代叫做Argentorate,意思是「伊爾河邊的山丘」(註1),而大島就是由伊爾河的兩條支流所圍成的區域。在大島上包括了小法蘭西區及Strasbourg主教堂,整個區域內保留了大量的中世紀建築,也因此在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而這也是第一次有一個城市的整個市中心區域或此殊榮(註1)。
我當初就是沖著這點才吵著說要來的,但剩下的我什麼都不知道。
回家後查了一查發現其實Strasbourg還有一些景點像是萊茵宮、新聖彼得新教堂或美術館之類的,但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沒有去。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我們一出車站直行後就直接進入了小法國區。
據說是拍照的定番景點。
這種優雅與從容的背後,其實是一個疫區的故事。說是疫區也不對,因為中世紀這個區域流竄的其實是梅毒。15、16世紀這裡其實是當時的紅燈區,而在此肆行的梅毒在當時又稱為法國病,所以這個區域現在才被稱為是小法國(Petite France)。
嗯,讓我們一起暫時拋下梅毒的故事,先去吃飯吧,我肚子餓了。
畢格妳挑的餐廳:Le Baeckeoffe d'Alsace。
餐廳座落於寧靜的巷弄內,只有外觀佈置看起來有一種隱約的歡愉感,但一推開大門,嘈雜歡樂的人聲撲面而來,裡面的客人完全是嘈雜地喝著啤酒大口吃肉的感覺。
完全沒有調查也看不懂Menu的我(大概只認得鵝肝?)(講得好像我很常吃一樣),完全交給妳來點餐,我和塔矢就負責喝啤酒就是了。說真的到底點了什麼,食物詳細的具體味道我也不是記得那麼清楚了,大概就是:好吃。
舉例來說這精美的德國香腸,配上可以解油膩的德式酸菜真是剛剛好。馬鈴薯熱量雖高但飽足感滿分。雖然這麼說,這好像也是沒什特別的德國家常菜(或是阿爾薩斯家常菜?)。
烤田螺這種非點不可的菜餚,蒜味爆棚,可得九十九。
預算有限,我們大概就只點了這樣的菜而已,比起鄰桌的客人來講算是十分小家子氣。但託馬鈴薯的福,一點都不覺得餓。加上啤酒好喝,算是一掃早起出門的疲憊。店內的氣氛也十分療癒。某程度來說其它饕客的歡笑聲,也成了一種美好的佐料。
是以就算我真的不記得具體味道了(對不起我就是一個會過了一百八十萬年才寫遊記的人),但「好吃」以及「值得推荐」這幾個字一直縈迴於我記憶深處。
況且那還是一座世界第六高的教堂。
所以我們繼續在城區裡散步。
遠離了凱爾特人和羅馬人的時代後,五世紀末時統治這裡的是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把這裡命名為Strateburgum,意為「道路上的城市」(註1),因為這裡地處西歐的中心為置,是西歐地區南北通路的要塞。維基百科裡有這一段話「以直線距離計算,Strasbourg與波羅的海、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距離是相等的,而...Strasbourg到北海和亞得里亞海的距離也差不多」(註1)。怎麼看都是個兵家必爭之地。
不過這一切都是在還沒變成紅燈區之前的事。
順帶一提,由於位處萊茵河河谷,西面有山東面有黑森林,因此四面來的風都吹不進Strasbourg,這也導致Strasbourg通風不佳,一直是法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註1)。但說真的我高雄人出身的鼻子感受不到這個部分。旅遊的當天,Strasbourg還是很美麗的,雖然確實我的印象中天空並不是那麼藍。
畢格,天空不藍的話,我們就用後製的。
畢格,天空不藍的話,我們就用後製的。
如果人生也能後製就好了。
前往Strasbourg主教堂的路上,漸漸感受到了觀光地的氛圍。首先是吃飽喝足的觀光客漸漸從餐廳中出籠,然後路上又遇見了讓妳直說很可愛的觀光巴士。
而在這個城區裡,如果目的地是主教堂,那其實完全不用擔心迷路,因為在舊城區裡,只要抬頭就能看到那暗粉紅色的高聳的尖塔。Strasbourg教區的總主座教堂,法文的正式名稱是: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Strasbourg,意即Strasbourg的聖母教堂,建於西元1015年,但一直到了1439年才完工。建築主要是以哥德式為主,但也有一小部分是羅馬式的圓拱型建築。總高度142公尺,在1647年到1874年的兩百多年間一直是世界最高的建築(註2)。維克多‧雨果曾經讚嘆這是偉大而精緻的奇蹟,而歌德也曾讚美教堂是「莊嚴高聳、廣袤的上帝之樹」(註2),足見這座教堂的丰彩。
有那麼一段時間,人們說在阿爾薩斯的土地上,不可能看不到這座教堂。
確實,教堂的高度,再加上暗粉紅色的建築,從顏色開始就先發制人了。這夢幻的顏色主要歸功於教堂建造的石材是採自孚日山脈的砂岩,而當地砂岩的顏色就這樣直接地反應在莊嚴宏偉的建築上,使教堂除了氣勢外,更多了一分柔美感。
妳說那是玫瑰色。
不愧是聖母教堂。
哥德式建築的最大的特色是尖聳的高塔,但其更大的目的是要讓觀者從外部就感受到自己的渺小,進而體認教堂象徵的權威和莊嚴。為了進一步彰顯建築的神聖不可侵犯感,典型的哥德式建築除了高塔之外更會運用密集的長條型的細柱,佐以各種小的拱頂和架空的飛扶壁,引導觀者的視線進入一種奇幻的氛圍,彷彿隨著這些線條走,就能進入未知的天國。而這座Strasbourg教區的總主座教堂建築則完美呈現了這些傳統哥德式建築的特色,除此之外,其外觀複雜且精細的雕工,更令人嘆為觀止。
最驚人的是正面的整片雕刻,據說是1277年動工的,每個雕刻都是聖經的故事。古代識字率不高,宗教的傳播只能靠別的媒介來進行。以義大利來說,他們喜歡在教堂上裝飾各種壁畫,藉此來說明聖經的教義,而法國人所採用的媒介,比起畫來說則是雕刻,這就是為什麼在義大利跟在法國看到的教堂經常從外觀上就有許多差別的原因。
對了,畢格,妳有發現嗎,這座教堂的尖塔只有一邊耶,而另一側是平台。我忘了我們當時有沒有注意到這件事了,但回家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好像本來是想正常的建兩個對稱的塔,但因為沒錢了,所以就變成這樣。
時至今日,這種不對稱的狀態反而成為主座教堂的特色之一。畢格,人生的一點點小缺陷有時候似乎不是一件太壞的事。
總之我們先進入教堂內部觀察一番。
教堂內部非常的莊嚴,而且雕刻的精緻度完全不輸外牆。週末人潮不少,尤其是在最有名的天文鐘前,更是塞滿了人。從教堂南側的大鐘門走進教堂,就會看到這座十六世界製成的天文鐘。一開始只是數學家跟鐘錶匠人共同製作的鐘,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故障整修時才加上了天體運行系統,也才成為我們今日可見到的樣子。鐘上轉動的人偶們象徵著誕生、青年、老年,以及死亡這四種階段,但因為人群實在太多了,我來不及看仔細,只好去投紀念幣(什麼奇怪的替代方案)。
人生意外發現牙線棒的新用途:拯救蠢笨如我的人。
要說結論,我只能說教堂內部美得驚人,但我花了大筆時間在拯救我的錢幣(其實只是一個錢幣足見我有多小氣窮),還順便拖了塔矢下水,是以完全沒有辦法照出這教堂的美的千萬分之一。只好請各位自己去看看了。
然後做了這麼多心理準備,我終於要上塔了。
是我們。
爬塔需要從教堂外側的入口開始。門上貼了一堆示警告你不要不自量力爬到一半還想找方法回頭。但我們沒有理會這些警告,還是毅然絕然地交出了門票錢。
說真的,爬塔是觀察教堂建築的最好方式--這句話雖然不是絕對的,但像Strasbourg主座教堂這種沿著塔外攀爬的路線,建築的細部真的是能夠一覽無遺。像是我喜歡的馬屁股,這在地面上看得清楚嗎?NONONO。
像是飛扶(Flying buttresses)這種東西(應該是它吧我不唸建築其實也不是非常的確定),可以用來平衡肋架拱頂對牆面的推力,將受力點集中於飛扶壁上(註3),不只有力學上的意義,美學上也有威張的效果。而外牆的各種做成野獸或怪物的雨漏,也讓人聯想到聖母院外牆那些張牙舞爪的怪物們。
好不容易氣喘噓噓爬上樓後。
迎接我們的是這樣的美景。
舊城區的美麗一收眼底。天空雖不藍,但更有一種迷濛的美感。
畢格,人為什麼喜歡登高我不知道。也許是為了美景,也許是喜歡那個攀爬的過程。但不管怎麼說,有一個目標在那裡逼著自己不得不做,並且在完成了之後,這點人生小小的意義與成就感,挺不賴的。
下了塔後,我們還是在教堂的四周晃了一下順便拍照。雖然最富盛名的主教堂主要是以哥德式建築為主,但其實Strasbourg還充滿了各種不同樣式的建築,像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市政廳;法國巴洛克和古典主義所代表的Hôtels particuliers、Hôtel du Préfet、Hôtel des Deux-Ponts和Hôtel de Ville等,以及該地區最大的巴洛克建筑:1720年代的濟貧院。另外,像是法國的新古典主義,德國的折衷主義,也都能在這個城市找到蛛絲馬跡。
畢格,這個城市好像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很多而且好玩很多,然後先進很多。這是我回來以後才發現的事,感覺完全是個可以住個兩天一夜的地方。
沒有關係,下次可以再去。
爬完塔後我今日的心願算是都完成了。本來想要拉你們去搭船遊城,但發現船的時間完全搭不上,只好改走一個市集閒逛路線。雖然只是沿路的賣店們,但是仍然十分熱鬧,尤其是在冷冷的天氣中傳來暖暖的香料水果汁的香味,讓旅人的心裡也跟著有一種暖暖的感覺。
啊,暖暖。
對了,我們還有來吃雞蛋糕說是全法國最好吃的天使冰淇淋。
是蠻好吃的啦但有沒有到全法國最好吃我就不知道了,總之我們覺得好吃就好。在巴黎有閒錢的時候我偶爾也會買一下(它全國連鎖吧),算是我流浪生活中一底小小的動力。
因為時間的限制,別說舊城區還有很多地方沒去,華麗麗的新城我也幾乎沒有碰到。畢格妳們後來有再去嗎?這裡的大學聽說是除了巴黎大學以外最好的法國大學,但法國的大學學制十分複雜,我也搞不懂到底是好還是不好。聽說還有一些華麗麗的Shopping mall,但總之我們這次就都Pass了。
希望下次能夠至少搭到船。
要離開的時候,已經夜色漸暗了。華燈初上,聽說夜裡有光的Strasbourg非常美。
想了很久還是覺得這個地方蠻特別的。因為位處要衝,這裡自古以來就是兵家爭奪之地。德語圈與法語圈兩種文化交相衝擊的結果,豐富文化的背後應該也有著歷史的矛盾和傷痕。據說一直到十八世紀,猶太人在這個城市裡都還遭受不平等的對待。那可是在希特肋以前的事啊!
但這些我們這次都無緣體會到。又或者說,體會或是觀察這類情事,本來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總之我們結束了這次的行程,妳和塔矢返回Bonn,而我則看著你們遠去後,再慢慢等著我的特快回巴黎。我把那天稱為一個塔塔之旅。因為我前一天早上爬了哥德大教堂,那一天下午則爬了Strasbourg的主教座教堂,而且同行的還有一個塔矢。
簡直是充滿塔的一次旅行。
註1.維基百科,斯特拉斯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AF%E7%89%B9%E6%8B%89%E6%96%AF%E5%A0%A1
註2.維基百科,斯特拉斯堡主教座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AF%E7%89%B9%E6%8B%89%E6%96%AF%E5%A0%A1%E4%B8%BB%E6%95%99%E5%BA%A7%E5%A0%82
註3.【遊記】法國。《史特拉斯堡主教座堂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Strasbourg》
http://www.ipeen.com.tw/comment/6507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