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畢芙:

我最喜歡的金庸小說,是白馬嘯西風。
可能沒有多少人記得主角的名字,甚至有多少金庸迷記得這一部,我都有點存疑。但對我來說它是一部很特別的小說,至少,它的結尾,是我覺得收得最漂亮,也最餘韻流長的一部。
我想先記其它地方,再回來講金庸圖書館。

每一件送進來的物品上面揹負著多少主人的悲怨或無奈,而他們可能終其永遠都無法再回到原主人的手中。是以那些現已空無一物的架子上所存放的不只是揮不盡的塵埃,還有一種莫可名狀的沉重。

德成按的保存除了時代意義之外,也可以作為台灣的借鏡:如何轉化已過時的傳統變成現代社會中的新養分。台灣有很優秀的策展人跟文化,但好的展出或展場規劃幾乎都只限於頂層的大型活動,地方自主的展覽館總有一種讓人不知道該作何評論的哀傷。也許正因為這樣不上不下的氛圍,在台灣一直很難有效的把舊時代的產業轉作文教資源保留下來。我覺得這是一件台灣人應該可以思考的事。而我所不懂的是:明明有這麼多事值得我們去努力,怎麼還總是有人會因為沒事幹而去做一些犯罪或傷天害理的事呢?仔細想想,我們能貢獻或投入而讓這個社會更美好的著力點,不是還很多嗎?

來到澳門的一年前才在香港吃過,當時就留下很深的印象。雖然不是很便宜的價格,但確實是台灣吃不到的早餐口味。沒想到來到澳門還是有她啊!燉雞蛋還是我最推的。介於豆花跟布丁之間的口感,硬要說應該更像杏仁豆腐,香味四溢。一碗的大小剛剛好,不會讓你感到坑爹般的份量,最後一口則會在你快要感覺到膩前下肚,這樣的設計十分完美。如果是早上來的話一份熱熱的溫暖你一天的胃,而像我們這種下午要吃甜點消暑的,點凍的準沒錯。
但不知為什麼在這裡坐著就會讓我想到高雄牛乳大王。好久沒喝一杯的木瓜牛奶,應該也會成為遊子心中的一種家鄉味吧!

對於事前沒有規劃行程的我,這個景點的安排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而對於本來只是想買郵票寄明信片的妳,看到我在這裡失控的購物行為應該也在妳的意料之外。
集郵作為興趣不知道是從何開啟的,只記得小時候什麼信的郵票都會被我撕下來,為此常被母親追著滿屋子打。後來郵票成為我每次出國時必買的紀念品,特別是在歐洲,一個郵包裡總是有來自各個國家的郵票,連根本沒去過的國家的都有。我對歐洲地理的概念跟神奇的外文字母的認識就從這裡開始建立起來。
聽說越小的國家郵票越漂亮。像台灣、盧森堡,和英國美國這些大國相比,我們的郵票確實是漂亮很多,香港的也不差。雖然來的時候是週六,郵政總局並不是全開的狀態,但是裡面的服務人員已足夠滿足我搜刮澳門郵票的需求。精美的首日封,小全張還有郵冊。
簡直愛不釋手。


民政總署和郵局之間夾著一個大廣場,當天除了人很多外,還有疑似元宵節的大行花燈(但當時明明離元宵節很遠)。廣場的四周是色彩繽紛的典型澳門洋樓,裡面各種流行新潮的店都有,但我們除了遠遠的和民政總署照了張相以外並沒有多做停留,因為接下來的景點可都還需要很長時間的腳力奮戰。首先先去了仁慈堂照了一張跟我媽長得很像的主教石雕後,就急速朝玫瑰堂前進。途中經過渡邊有書,我又顧不得繁忙的行程跟腳上的傷口硬拖著妳前來朝聖。這是一間澳門的獨立書店,裡面也有很多台灣書。渡邊有書,也有音樂。雖然什麼都想買一下,但因為包包裡的東西實在太多,加上剛在郵政總局有些失心瘋,我的購物慾望總算暫時退燒了一點。


玫瑰堂就在渡邊有書的旁邊,但說真的,這棟建築一點也沒給我玫瑰的感覺,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鵝黃色建築體。因為大殿在整修,所以我們只能爬上有控管人數的聖物寶庫看看。當然精美的文物是不少,還有一個超大的鐘。想像鐘被搖起會有多麼響亮的鐘聲,就覺得很震撼。但是比起寶物,我還是更想要有機會體驗教堂主建築裡面的感覺,畢竟帶給人的心靈平靜,才是教堂存在的本業不是嗎?

不在香港而是在澳門,是有點奇怪的事。規模很小,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即便如此,這裡仍有珍貴的手稿,及各種版本的金庸小說。有寶刀,也有刻上「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竹子。
但我總覺得哪裡讓我很失望。

如果回憶可以展開,那以金庸小說為經緯,對我而言能建構出來的是一張非常完整而龐大的地圖。阿朱被喬峰打死的那一刻,倚天屠龍記中僅一筆帶過的郭靖與黃蓉雙雙投城,每一個情節所能衍生出閱讀當時的記憶都歷歷在目。

但我並不覺得來這裡是沒有意義的。像是踩點一樣,這個點的名稱,遠比親訪此處的內容,更具有代表性。從小學開始,就像一份記錄一樣,完整的陪伴我渡過了青黃不接的時刻。
「如果你深愛的人,卻深深的愛上了別人,有什麼法子?」
「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儻瀟灑的少年……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
“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
----------------------------------畢格‧芙勞爾分格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