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拜訪醍醐寺的時候是2014的年末。再過幾天就要新年,京都裡許多寺院甚至都已不開放參觀。我直接問了在地的朋友關西推荐的寺院,得到的答案就是醍醐寺。
雖然他也說了,冬天去醍醐寺並不是最美的狀態。
但我仍像在茫茫大海上找到一根浮木一樣的興奮,一結束平等院的行程就直接從宇治直奔醍醐。到達醍醐寺的時候已經超過下午兩點,在四點多就天黑的冬天,我並沒有時間把登山要花兩小時的上醍醐,以及做為醍醐寺本坊的三寶院看完,而是只參觀了下醍醐的伽藍而已。三年後要提筆寫遊記的今天,我想了許久:我記憶裡的醍醐寺,既沒有那場讓醍醐寺聲名大噪的花宴,也未聞上醍醐開山堂的靈氣。
我決定寫寫醍醐天皇。這個和著醍醐寺有著一樣名字的天皇,他和醍醐寺的故事。
早上結束了平等院的行程後,來到一樣位於京都東南的醍醐,也已經是下午兩點多的事。走出車站,先去郵局把都道縣府的限定名信片買齊後,就準備坐公車前往醍醐寺。
班次不多,單趟兩百來回三百。但其實車站離寺廟走路大約是十五至二十分鐘的路程,尤其是回程又是下坡,若打算徒步走回來的話其實也就不一定要買到來回票。
醍醐寺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後來想想我這一趟的京都行就是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大全之旅。但行程在走的時候我並不知道自己會去這麼多世界文化遺產,因為行程幾乎都是前一天晚上才開始想,這大概就是人住在日本的從容吧。醍醐寺的腹地極廣,算上醍醐山的話幾乎可達兩萬坪。整個寺院可分為上醍醐、下醍醐以及三寶院三個部分。其建立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初期,前面提到的空海(弘法大師)的徒孫聖寶為了實踐修驗道的信仰(山岳信仰)而登山,在京都南方(洛南)的笠取山上遇到山神橫尾明神顯靈,並得神的指引而飲得靈泉。聖寶感動不已,於是建堂,將准胝、如意輪兩座觀音安放在山上,並因飲泉後感到的醍醐味而將小山命名為醍醐山,上醍醐做為醍醐寺的起源就此開始。
根據維基百科上的描述,「修驗道(しゅげんどう)是日本古來的山岳信仰受外來的佛教等影響成立的宗教。也稱作修驗宗。修驗道的實踐者稱為修驗者或山伏。奈良時代成立,開祖是役小角(役行者)。平安時代以後信仰開始盛行。平安初期,受外來的密教的影響,鎌倉時代後期到南北朝時代確立獨自的信仰。室町時代,分為真言宗系之三寶院流(當山派)和天台宗系之聖護院流(本山派)。和密教的關係深遠,所以也被視為佛教的一派。」(註1)
醍醐寺由聖寶開山,同時也作為當山派的發端,其地位可想而知。
但真正讓醍醐寺的寺格提升的關鍵人物,其實是西元897年即位的醍醐天皇。他在延喜七年(907年)下令建了藥師堂,後來一直到五大堂落成,才算是完成上醍醐的伽藍的雛形。但醍醐天皇仍持續投與大筆資金興建下醍醐的伽藍。延長四年(西元926年)建造了釋迦堂(今日的金堂),直到天曆五年(西元951年)五重塔完成後,下伽藍的配致總算大抵成型。
此後,醍醐寺作為真言宗小野流派的中心寺院,在宗教與政治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例如平安末期,取代藤原氏掌握大權的權門源浚房家族(醍醐源氏)連續幾代都為醍醐寺住持。永久三年(西元1115年),第十四代住持勝覺僧正建造了三寶院,此後三寶院成為醍醐寺的本坊,歷代住持都居住於此。
說了一大堆,還是沒有說到醍醐天皇。
從總門可以一望前方盡頭的西門仁王門。總門到仁王門這一段路的左側是存放國寶的靈寶館,而右側就是醍醐寺的本坊三寶院。我已記不得我沒有參觀三寶院跟靈寶館的理由,是因為年末未開放還是沒有時間,或純粹就是因為無知而錯過?加上前方仁王門的丰彩太有歲月的感覺,總之我略過了三寶院和靈寶館而直奔前方的仁王門。不過三寶院的唐門因為太華麗,倒是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由於醍醐寺是有出家的皇族來當住持的寺院,因此三寶院設有唐門(敕使門)迎接朝廷來使。黑亮亮的門面上有著代表皇室的巨大菊花金箔,讓人不留下印象都難。
進入仁王門,就正式進入醍醐寺下伽藍的範圍。年久卻沒有大幅度的翻新,以仁王門那褪色的朱紅為首,整個下伽藍就像用蕭颯的筆法畫出來的圖一樣。現存的仁王門早已不是平安時期的那一座,而是豐臣秀賴在慶長10(西元1605)重建的。門的兩側安置有仁王尊像,是由南大門轉移至此的。這兩尊仁王像是平安後期長承三年(西元1134年)由佛匠勢增和仁製作的。我透過網格觀察他們的表情,大概是整個下伽藍最濃厚的一筆。
金堂是從紀州(今和歌山縣)湯淺奉豐臣秀吉的命移築過來的。原本在湯淺的時候是12世紀後半建立的後白河法皇的御願寺滿願寺的本堂,移築過來後,保留了平安時期的建材,建築風格卻已混了鎌蒼時期和桃山時期的風格和移築手法在裡面。金堂裡供奉的藥師如來已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其佛像本尊和在佛像兩側的侍者塑像,都是鎌倉時期的作品。
佛像堂堂坐在金堂裡,但那像是撒了灰的紅色,與西大門的斑駁和清瀧殿的蒼茫如出一轍,倒像是把佛像用層層的紗遮掩了。但在金堂移建醍醐寺前,這裡本來另有它主。
西元926年,就在聖寶開山後約50年之後,醍醐天皇下令建造釋迦堂,也就是今日金堂的前身。
說到醍醐天皇,就從數字60開始。天干地支走一輪就是60,雖然沒什麼關係,但醍醐天皇剛好就是日本第60代的天皇。生於西元885年,在12歲時登基(西元897年),一直到西元930年退位後不久就過世了。享年45歲。在他短短45年的人生(其實對那個年代的人來說並不算太短),下令編纂了《三代實錄》、《延喜格式》,以及《古今和歌集》等重要典籍,同時也一勤於政治,其34年的功績被和第62代的村上天皇並稱為「延喜‧天曆之治」。
但他也是唯一一個以平民身份出生的天皇。本系列第一篇〈迎接新年的一種方式-1宇治就從源氏物語開始〉(http://slpgbebo.blogspot.jp/2017/09/1.html?spref=fb )提到的臣籍降下,就曾經發生在醍醐他老爸,第59代宇多天皇身上。宇多天皇本來是沒有機會當上天皇而被降為臣籍的眾皇親之一,後來經藤原基經的舉薦被復位為皇籍並立為太子,而他的長子源維城則是在他身為平民時期出生。源維成在宇多天皇復籍登基後,改名為敦仁並被立為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醍醐天皇。
宇多天皇逝世前留下遺命,命左大臣藤原時平和右大臣菅原道真同時輔佐即將即位的皇太子。其中,熟悉日本寺院的人對右大臣菅原道真的名字應該不陌生,是的他就是日本的學問之神,也是天滿宮的主要祭祀對象。全日本天滿宮這麼多,總本宮卻不在菅原道真活躍的平安京而是遠在九州的太宰府,這中間的關鍵人物,依然是醍醐天皇。
說是關鍵,其實也不過就是個誤信讒言的普通人。昌泰四年(西元901年),左大臣時平誣告道真意圖幫助齊世親王簒奪皇位,醍醐天皇因此將道真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右大臣兼右近衛大將被眨為大宰權帥,流放至九州太宰府。退位後成為上皇的宇多上皇聽到消息連鞋子都來不及穿就要衝來向醍醐天皇直訴請他取消決定,但沒有成功。結果不只是道真被貶九州抑鬱而終,以他的長子菅原高視為首的四名子女皆被處以流刑(是為昌泰之變)。菅原道真於903年在太宰府病逝、墓地即是現在的太宰府天滿宮。而將才德兼備的右大臣流放九州一事,也為醍醐天皇一世英名和治績蒙上一層陰影,後世更將此流放稱為「聖代之瑕」。
而菅原道真在這整件事中的形象也不僅僅是一個受害者而已。被貶九州的道真因為太過鬱悶,傳說道真死後,魂魄出現在比叡山座主法性房尊意的面前,其後飄蕩於京都,發誓復仇。接著幾年,京都各種壞消息接二連三的傳出:先是將道真追放的首謀之一藤原定國906年突然死去;908年親手攔阻宇多上皇向醍醐天皇直訴的疼原菅根被雷劈死亡;西元909年,年僅39歲的藤原時平病況惡化,西元909年過世,時平的子孫也相繼過世。權傾一時的藤原家,嫡長子時平的血脈就此斷絕,反而是藤原家唯一對道真寄予同情的藤原忠次,其後代成為藤原家後裔的主脈。
怨靈的事情並沒有結束在藤原家。在藤原時平和其子孫相繼去世後,咒怨來到了醍醐天皇的身上。醍醐天皇的皇太子保明親王年僅21歲急死,其孫慶賴王(保明親王的兒子)在兩年後(西元925)年僅五歲夭折。不止如此,各種風災、水災和疾病的災情陸續傳出。延長8年(西元930)年,平安京發生旱災,醍醐天皇在內裡清涼殿召集大臣們商討對策,會議進行到一半突然烏雲密布下起雷雨,清涼殿西南方第一柱遭到雷擊,波及在場的各大臣。維基百科上的記述包括了;大納言民部卿藤原清貫引火上身而燒到胸部,當場慘死;右中弁內藏頭平希世顏面被燒,面臨瀕死。二人分別從陽明門、修明門被人秘密抬出,但希世過沒多久便氣絕身亡。隨後落雷又打中紫宸殿,右兵衛佐美努忠包的頭髮、紀蔭連的腹部、安曇宗仁的膝蓋等皆遭到灼傷,三人連同兩位近身侍衛均暴斃而亡(註2)。
目睹慘狀的醍醐天皇大受打擊,三個月後讓位給寬明親王,並於七天後駕崩,就葬在山城國宇治的山科陵,也就是今天醍醐寺的北邊,因此後世追號為醍醐天皇。
寫到這裡,比起醍醐天皇,好像寫了更多道真的事情。
但我們回過頭看這一連串時間的時序:西元901年道真被貶、兩年後過世;西元907年醍醐天皇下令建藥師堂,其後惡靈傳說越演越烈,同時間醍醐天皇對下醍醐伽藍的建設毫不手軟。醍醐天皇的太子和孫子相繼死於西元923及925年,而下醍醐最重要的金堂在西元926年伊醍醐天皇的指示建造。
一千多年前,在文治上留下相當好評的醍醐天皇以壯年之姿,進行改革的同時卻深受怨靈詛咒的困擾。先不問世界上究竟有沒有怨靈這件事,但他接二連三面對繼承人和左右手的死去,人前燦美高貴的天皇在人後究竟有多少恐懼。大肆擴建醍醐寺的伽藍也許本來就是基於他訂下醍醐寺為自己的祈願寺的理由,或是基於他本來對宗教信仰的忠篤,與道真的傳說不一定有直接的關係。但將時間表疊在一起,很難不讓人聯想,在那個敬鬼神的年代,天皇對醍醐寺投注的一切心血,與菅原道真到底有沒有關係。
經過了不動堂和真如三昧耶堂,接下來就是大講堂了。大講堂是1930年為了記念醍醐天皇一千周年忌辰而建的。參拜的御朱印、御守都在這裡購買。其實不只是大講堂,還包括以大講堂為中心而環築的弁天堂、地蔵堂、鐘楼、傳法學院等等,合稱為大傳法院,是下醍醐重要的塔頭之一。其中我最喜歡的,應該是要數渡過橋才能參拜的弁天堂了。
理由也蠻簡單的。弁天堂的規模雖然很小,但很美啊!而且弁天堂的朱紅柱子,怕是整個下醍醐裡最鮮豔的紅了。就像看遍了連月雪景突見一枝開著紅花的冬青一樣,令人眼睛一亮。
回過頭再說說醍醐天皇。後世對他的治世評價很高,但貶謫菅原道真一事卻成為他政績的重大污點。只是這件事難道真的只是明君的一時糊塗嗎?隨著越來越多的文獻出土,有一派史家認為菅原道真被貶,背後其實包含著醍醐天皇對宇多天皇勢力的一種反抗,畢竟日本歷史上退位後以上皇身份持續干政的例子多的是,而在此一事件中以「奸臣」形象遺世的藤原時平,在排除道真後所進行的各種改革,包括裝園整理令的實施、日本三代實錄的編撰完成,以及律令的整頓,都做得有聲有色。回過頭來看這些史料,不禁讓人懷疑;排除道真一事是真糊塗還是假糊塗,怕是只有醍醐天皇自己知道了。
下醍醐的伽藍結束在成身院,俗成的女人堂。女人不得進入「聖域」這種現代看來完全不合理的爛規定,卻是密宗的特色。密宗的大本山高野山曾經就是女人的禁地,而醍醐寺當然也不例外。成身願就是當年女性參拜者最後可以遙拜上醍醐的地方。
西元930年,飽受驚嚇的醍醐天皇逝世,即位的是他的兒子,朱雀天皇。
除了建築本身被指定為國寶之外,其內部的壁畫有別於塔的本體,也被指定為國寶。雖然我去拜訪的時候無法窺見,但據說五重塔內部的兩界曼荼羅和真言八祖的壁畫,做為平安時代的繪畫遺品而言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別於五重塔本體,塔中的壁畫另外也被指定為國寶。其中真言八祖的說法,本來只有真言七祖而已。畫中特別讓空海成為第八祖,而這個空海肖像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空海像。以空海在佛教密宗的地位,就可以知道這壁畫有多麼貴重。
我拍了很多張照片,捨不得離開。
但文章要結束,我們還需要一個好一點的故事。
京都是日本文化最璀燦的一顆明珠,卻也多次遭受戰火的波及。輝煌一時的醍醐寺幾經大火,南北朝時代上醍醐的伽藍燒失,再建的只有御影堂、如意輪堂與經藏。而後的文明應仁之亂,更是將京都大半城市付之一炬。比起上醍醐的質樸還要璀燦上數百倍的下醍醐金堂、三昧堂都直接成為灰燼,留下來的只剩下南大門、東門,以及五重塔。
然後就不得不提一個人。
西元1598年,豐臣秀吉在醍醐寺舉辦了盛大的賞櫻會,「醍醐花見」從此變成一個歷史名詞被記入教科書裡。
因為我去的時候不是花季,所以我特別避開了醍醐花見的事來寫。但提筆至今,想想若不是豐臣秀吉對醍醐寺一見鍾情,投與大量的人力物力維修,五重塔縱使躲得了戰火,又是否能抵抗歲月的無情?
豐臣秀吉是否知道花見會後幾個月自己就會離世?醍醐天皇是否有料到千年後自己的菩提寺將是以自己未曾親眼見過的五重塔而表徵於世?我們不知道他們知不知道,只有花歲歲年年的開,那經千年累積的信仰和時光,也許正是醍醐寺最重要的醍醐。
註1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F%AE%E9%A9%97%E9%81%93
註2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6%B6%BC%E6%AE%BF%E8%90%BD%E9%9B%B7%E4
%BA%8B%E4%BB%B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