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誌內容禁止轉載或公開使用。欲轉載者請留言詢問。
Copyright belong to the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2.22.2018

迎接新年的一種方式-4應仁之亂與銀閣寺

1467年,為期十年,襲捲日本本州各地並將整個京都摧毀的應仁之亂,從畠山政長在自家放火並包圍上御靈神社開始,正式開場。這一戰牽涉了日本各地從北陸、信越、東海、九州北部的筑前、豐後和豊前的各地將領,集結於京都展開混戰。京都在室町時代以前的建築文化付之一炬,民不寥生。至今仍有「京都人說的戰後不是指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而是指應仁之亂結束的1477年以後」的說法。

應仁之亂在日本歷史上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為他的規模和毀滅性,更因為從這一戰開始,群雄割據,以下剋上的戰國時代正式到來。這場混亂一直持續了150年,直到1615年德川家康正式滅了豐臣家統一全國後,才終算告一段落。

但應仁之亂的源頭不應該只從1467年。這場世紀混戰早在室町幕府後期就可見端倪,而踩著這些端倪和戰火的殘忍後誕生的,卻是與之相對,極緻寧靜的美學。

在告別了醍醐寺後,隔天我前去拜訪的,正是把醍醐寺燒得只剩五重塔的應仁之亂的Key man,足利義政所建的銀閣寺。






在八条口的Piece揹包客旅店睡好,還遇到台灣來的朋友聊了一個晚上,早上醒來悠閒的吃完早餐,再出門的時候已經接近中午。匆匆去二条附近換了租好的和服,今天下午的時間就是位在京都西部的銀閣寺和哲學之道。
算是京都的初階行程。

在京都市內觀光,最便利的交通工具永遠是公車。從二条前往在市區東北邊的銀閣寺區,轉到5號公車上是最方便的,可以直接前往銀閣寺道,以及鄰近的南禪寺一區。除了5號公車外,17號、100號或203也是好選擇,但17號班次比較少,100班次最多但人也多。除了100號是直接開到銀閣寺前外,其它的公車大部分都停銀閣寺道,下車後往北走再往右轉,就可以看到銀閣寺的總門。

其實寫的不是銀閣寺,而是「慈照寺」。

銀閣寺和頂頂大名的金閣寺一樣,都是相國寺的山外塔頭。慈照寺是銀閣寺的正式名稱,山號是東山,理由是它的所在地就在京都東側東山的北端。東山以如意嶽(就是大家熟知的每年8月16日日本盆節的夜晚會火燒大文字的那個山頭)為中心,而慈照寺就座落在如意嶽的山腳。這一區域因為有白川流經的關係,從史前時代開始就有人居住,奈良和平安時代起就有許多寺院座落於此,尤其是平安時代,這裡和北山一帶相同,成為天皇的御陵及火葬場,因此也設有許多菩提寺。平安時代中期淨土寺在此創建,後來的慈照寺就是足利義政在淨土寺的遺跡上修建。

足利義政何許人也?歷史課本上對他的稱號是室町幕府的第8代將軍,也是第6代將軍足義教的兒子。由於其上還有一個哥哥足利義勝,因此小時候他並沒有被當成繼承人在養,但是隨著父親被暗殺,哥哥繼位後沒多久就死了,本來應與將軍大位無緣的足利義政被推上了政治舞台,也是他最討厭的舞台。貫穿整個室町幕府的「拳頭就是力量」,讓這位將軍對政事感到非常的厭惡也無力回應,在整個應仁之亂中都逃避處理,而寄情於他最喜愛的藝術與詩歌文學之中。足利義政在政事上的無能,但在藝術方面卻很有眼光。文明14年(西元1482年),經歷一場大亂後將將軍大位讓給自己兒子的義政,為了建出不輸祖父‧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北山殿金閣,足利義政請教了相國寺的僧侶,最後決定以在應仁之亂中燒失的淨土寺遺跡上,建造東山殿,也就是給退休將軍自己的別墅。

文明17年(西元1485年),東山殿中做為禪寺的西指庵落成,義政就在此落髮出家,隔年做為佛堂的東求堂完成,再隔一年(長享元年,西元1487年),東山殿的會所、泉殿也接連落成。長享3年(西元1489年)3月,觀音殿,也就是今日我們稱的銀閣立柱上棟,但同年10月,無緣見到1490年銀閣正式落成,義政就病逝了。

根據義政的遺命,東山殿被改為禪寺,並請夢窗國師開山,寺號就以義政的院號慈照院殿為基,而稱為慈照寺。

慈照寺的輝煌並沒有過多久,東山殿就因火災而燒得差不多,只留下銀閣(觀音殿)、東求堂和庭園,而此後的歷代住持也努力地一直維持著觀音閣、東求堂和庭園的腹地。幾經起落的慈照寺就這樣在風雨中一路撐到了江戶時代,萬治元年(西元1658年)發行的《洛陽名所集》上,第一次給予了這個從戰國的腥風血雨中走來的寺院一個新的名字。

銀閣寺。






穿過石垣跟竹林的參道,經過總門,拿到了像符咒一樣的門票後,我就迫不及待一睹銀閣的風貌。相較於金光閃閃的金閣,銀閣顯得很低調,兩層的木造建築,以深咖啡店的木質與白色的牆面相間,安穩沉靜地座落在錦淨池畔。既不像金閣寺貼滿金光閃閃的金箔一樣貼滿銀片,甚至連貼過的痕跡都找不到,反倒是上層「潮音閣」當初創建時可是內外都被黑漆塗覆,低調非常。而銀閣的本尊觀音菩薩坐像則安置於潮音閣。寶形造的屋頂有銅製的鳳凰,但那是十八世紀後半之後的設計。在十八世紀後半之前,原來只有寶珠做為裝飾。

底層則被稱為「心空殿」,當然不是取自韓文流行語的心空。但一望真的心蠻空的,因為整個住宅風的造型,讓人很有安定感。內部雖然沒有公開,但根據文獻瞭解,心空殿和潮音閣的內部配置很不相同,雖然是同一棟樓,卻呈現截然不同的感覺。

名字倒是都取得很潮。


文明19年的時候,為了要修繕祖父蓋的舍利殿,義政拜訪了有著金閣的鹿苑寺。銀閣多少有來自金閣的影子。相較於鹿苑寺的金閣三層東西南北四面均同的設計,銀閣只在東西兩面統一設計,南面跟北面則做了不同的配置。不過為什麼銀閣寺不貼銀片,倒是諸說紛云。有人說銀閣當初的稱呼由來本來就不是因為貼了銀片而是因為能反射月光,也有人說是因為後來幕府根本沒錢了所以作罷。

我其實並不知道貼好貼滿會不會就比較美。也許那樣銀閣寺就能更加被認識,然後成為似乎怎樣講都次一等的金閣寺。我其實比較想看漆成黑色的銀閣寺,應該別有風情。據說大正年間(不是很確定是不是這麼早)在討論要不要修復銀閣寺的時候,其實有考慮過要把它修回以前漆黑的樣子,但被銀閣寺的寺方否決了。結果就是維持當時的樣子,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木色的觀音殿建築。

雖然有點寂寞,但也許這是最適合整個慈照寺庭園風景的樣子。

繞過池子,就是當年做為佛堂的東求堂了。

雖說是佛堂,但其實整個隔局也是充滿住宅要素。比起安放神佛的位置,看起來更適合一個長者在簷廊下喝著茶。

實際上它也確實有個茶室。年節將至的京都景點關了一半,於是有開放的銀閣寺湧入不少人潮,我就沒有走進東求堂裡面參觀(現在也想不起來平時到底是不是能開放的)。據說裡面安放著阿彌陀如來的立像,也有足利義政像。令人注目的是裡面有一個書院「同仁齋」,內部書架及座席的陳設是此類型的書院陳設中現存最早的物件。其實我也不知道上面這段資料到底是在指什麼。只能說看了資料沒有進去實際看一眼,搞不懂的東西還是很多。

倒是關於東求堂和同仁齋的命名,背後有些小典可考。據說義政當時叫相國寺的住持橫川景三設計了一堆名字,而義政就在其中挑了這兩個。「東求堂」的名稱是源自六祖壇經裡「東方の人、念じて西方に生ずるを求む」,也就是東方之人嚮往西方極樂世界的意思;而「同
仁斎」則是出自韓愈「聖人は一視して同仁」的典故。據說橫川景三在規劃東求堂的時候,就是以義政喜歡的西芳寺(苔寺)做為藍本建造的。









足利義政從世俗政治的失敗中遁逃至銀閣寺(當時的東山殿),之前,他已經在藝術的領域裡逃避實際人生很久了。1464年,年過三十的足利義政和其妻,日野富子之間,結婚十年卻一直沒有兒子,因此義政就決定把自己已出家的弟弟義視叫回來還俗,並將他定為下一任將軍的人選,再請當時最有權勢的大名細川勝元輔佐。表面上似乎是為了安定未來的政局,但其實人人都知道義政根本政治無能。反正政權本來就被身邊的大名給把持了,直接把政事交給弟弟跟細川家,自己好樂得退休當上皇過他的玩藝人生。

多少歷史的教訓證明,人世就是這麼荒謬。在弟弟還俗並被定為繼承人的隔年,日野富子就為義政生了一個男孩,也就是後來的第九任將軍,足利義尚。

生了義尚的富子媽媽開始對下一任繼承人義視處處不順眼。為了能從細川勝元這個大名手中搶下下任繼承人的位置,富子開始尋找能與之抗衡的人。1467年,富子拉壟了山名宗全出任義尚的監護人。一邊是16歲就開始擔任室町幕府管領的要人,一邊是室町幕府四職之一山名家出身,各自擁護自己支持的將軍候選人,大戰一觸即發。代表東軍的義視和細川聯軍八萬五千名,或是代表西軍的義尚和山名軍八萬名,將全日本的各大名捲入這場私怨之戰,非友即敵。應仁元年5月25日雙方在京都展開大戰,從開始東軍戰上風,到後來西軍漸漸掌握主導地位,甚至擁立義視成立新幕府。京都被燒成火海,百姓四處竄逃,城市也被軍隊接管,但戰爭仍然沒有要停止的意思。

1473年,東西兩軍的山名宗全和細川勝元都亡故了,但東西兩軍已不知為何而打。後來山名家因為被冠上叛軍之名軍心受到影響,西軍的大名逐步歸國,1477年應仁之亂正式結束。

但京都已經只剩下一片殘垣。

從1467年一路打到了1477年,整整11年的時間,這場叔姪的繼承大戰幾乎沒有勝利者。山名和細川家除了彼此相殘外,沒有人獲得任何實質的好處。京都除了廢墟還有暴民,治安一落千丈,更別提什麼璀燦的文化。應仁之亂結束後,明明退出戰局的西軍所擁立的義尚還是當上了將軍,但無論義尚在世時如何努力的想振興幕府聲威,室町幕府卻再也無法中興,無力回天的義尚二十多歲就病死征途。足利幕府再次後繼無任,實質掌權者富子媽媽居然把應仁之亂時彼此殺得你死我活的義視的兒子義植找來當繼承人,彷若一場狗急跳牆的鬧劇,室町幕府威力蕩然無存,終使日本直接走向的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

在那荒謬而悽慘的時代,本該主持大局的足利義政在幹什麼呢?

他躲在他的深宮別苑。外面世界的紛擾彷彿與他無關。當應仁之亂摧毀整個京都文化的時候,他腦中構思的,正是他的東山殿,一個可與他祖父的金閣寺比美的殿堂。







東求堂前方有一條可以上山的小路,爬上去就可以從高處俯看整個慈照寺,一覽其中名景,包括從售票處一進入寺內就行經的沙灘。這一大片的銀沙可說是銀閣寺的特徵,也有學者認為銀閣寺的「銀」指的正是這片沙反射日光與月光於閣樓上的「銀白」。

除了沙灘以外,東山殿時期留下來的庭園也是一大看點。這也是藝術興緻極高的義政留下來的唯一的庭園。但其實義政本人更傾向枯山水的美感,使得銀閣寺從一開始就著定遠離華麗的道路,清幽而離群地,一如主人想逃避世事的心情。站在山上小徑鳥瞰整個寺院腹地以及更遠的京都市區,想像義政晚年在此收羅各地珍寶,為東山文化的收藏更添璀燦的一筆。如此安靜,如此美麗。

若我們能忽視那蜿蜒的竹林參道之外苦難與火海中的生民百姓。



離開慈照寺,沿著哲學之道繼續往下走,人群的喧囂就離我越來越遠。這一條約2公里長的小道,沿著琵琶湖疏水道,從銀閣寺經法然院、永觀堂、南禪寺,每一個都是京都美學的代表景點。不看神佛,那也是靜謐而溫柔的小路,也難怪京都大學的哲學教授西田幾多郎每日在此冥想,哲學之道因而獲名。

連串了這些美麗的哲學之道最美據說是櫻花季。冬天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但仍讓人覺得非常放鬆,會不知不覺地緩下腳步,只為了多看看身邊的野花野草或是有著精巧佈置的小店民宅。但其實這樣一條以櫻花聞名的小道,連接的寺廟卻各個是紅葉名所。

像是我沒一會兒就走到了法然院。


法然院的最初可以追溯到鎌倉時代,專修念佛的元祖法然房源空上人攜弟子安樂‧住蓮在鹿ヶ谷的地方結草庵念佛。1206年12月,後鳥羽上皇的寵妃松蟲跟鈴蟲因仰慕(或只是深受感動?)安樂和住蓮而瞞著上皇秘密出家,導致後鳥羽上皇大怒,將安樂跟住蓮處死,並將源空上人流放。鹿ヶ谷草庵後來成為安樂山住蓮寺的基礎,而法然院則是一直到江戶時但初期,才由知恩院的萬無和尚命弟子忍澂在法然上人過去念佛處建立道場,也就是現在法然院的基礎。

因為幾乎沒有人煙,加上天色漸暗,我其實有點害怕,但庭前的兩堆白沙紋得太整齊了,就又忍不住多看了幾眼。冬天沒什麼特別,但聽說紅葉的季節非常的漂亮,可以算是哲學之道上的隱藏名所。







應仁之亂與銀閣寺的故事在這裡差不多要結尾了。

從銀閣寺的東求堂望去是東山的如意嶽。每年的八月十六日晚間八點,火會在如意嶽面向東求堂的這面依事先掘好的火床點燃,也就是五山送火。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在如意嶽上點燃的「大」字。為此如意嶽又被稱做是大文字山。

五山送火的習俗究竟是從何時開始,至今仍眾說紛云。有人說是空海模擬淨土寺遭祝融之災時本尊彌陀佛在山上飛翔的光明;有人說是江戶初期近衛信尹開始的習俗。還有一派人相信,五山送火的習俗是足利義政為了悼年以二十四歲之齡早逝的兒子足利義尚,並為了祈求其冥福,而在相國寺的住持橫川景三的建議下,在東求堂可以見到的如意嶽上,點起為子祈福的燒文字。

義尚在出征前訪問父親的東山殿,就是父子兩最後的訣別。

足利義尚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將軍?有人說他力圖中興因應仁之亂而衰亡的幕府,年紀輕輕就經通文武兩道,也有人說他後來縱情聲色,才會在討伐近江守護六角氏的時候死於腦溢血。

應仁之亂雖非因義尚的意願,背後的理由也不只是將軍繼承權的爭奪戰而已,但各種錯綜複雜,始終是因為義尚的出生而起。而冷眼旁觀這場人間災難的義政,在旁觀了這麼多年,好不容易終於成功地退休躲進他必生心血所築成的東山殿,迎接的卻是兒子的死亡。

足利義政在兒子死後一年就離開人世。他來不及親眼見到銀閣的完成,也無力在歷史的驚濤中守護他親建的東山殿。室町幕府末期,十五代將軍足利義昭和三好長慶的戰爭將慈照寺燒得只剩銀閣與東求堂;織田信長為了足利義昭蓋二条城的時候又把慈照寺庭園的名石搬走(參考資料1)。但行經風雨的慈照寺,也用這僅存的一角,將足利義政投注畢生的那種寂侘的美學流傳至今,甚至成為京都的代表意象的其中一環。

任憑京都付之一炬的是他,再次點燃藝術火炬的也是他。而做為這一切轉折的中心,銀閣靜靜座臥東山山麓五百餘年,今後,也將繼續再把這些故事說下去吧。







1.臨済宗相国寺派,http://www.shokoku-ji.jp/top.php
2.Wikipedia,慈照寺,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85%88%E7%85%A7%E5%AF%BA
3.李拓梓,政治的日常》政治的所在:史上最遜將軍足利義政和他的銀閣寺,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196976
4.法然院,http://www.honen-in.jp/HONEN-IN-001.html#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