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大阪,來到奈良後,住進一間非常簡潔小巧的民宿。設施沒有很豐富,但簡單乾淨,特別是早餐豐盛的不得了。
我的目標,是再怎麼外行的遊客也想拜訪的,東大寺。
JR奈良站和近鐵奈良站其實隔了一段蠻遠的路,我選擇住在人煙比較兮少的JR奈良站,並買了斑鳩二日套票,這樣就可以乘坐巴士在廣域的奈良地區四處遊走。睡了一夜後隔天一早就先去東大寺。
都還沒走到正門,比遊客還要多的鹿就這樣懶散地遊走在東大寺的南大門前。
牠們可能對我這個頭上沒只角卻長著短短的毛的生物感到很有興趣。
(後來等我假期結束回學校,老師看到我的自拍照後覺得非常驚悚,我沒被鹿攻擊真是大幸。還是不要模仿比較好...)
東大寺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神龜五年(西元728年)建立的金鍾山寺,原本是為了追悼聖武天皇的皇太子基親王而建造的。天平十三年(西元741年),金鍾山寺升格為大和國金光明寺,並於兩年後開始了建造盧舍那大佛的工程,並於天平二十一(西元749年)完工。天平勝寶四年(752年)開眼供養,隨後西塔、東塔、講堂和僧房也陸續完成,東大寺的七堂伽藍至此基本成型。
西元728年是什麼時代?跟日本隔了一個海的中國,唐玄宗即位十六年,正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日本對於佛教的理解也多受到中國的影響。佛教不僅做為信仰的皈依,更是一種學問。金光明寺是作為國分寺的而建的,因此除了祈求萬民安樂,也兼有佛教研究和培養僧侶的任務。不同於其它的寺院多是單一寺派,東大寺一開始可是設立了包括華嚴宗等六個宗派的研究所,後來又追加了營安時期的天台宗及真言宗,成為了八宗兼學的學問寺。
但這種廣博的研究體制,最終在明治神佛分離的時期受到了破壞。東大寺最後強制歸屬於華嚴宗。當然這又是後話了。
一般遊客經過南大門進入東大寺腹地,其實也就是東大寺的正門。在天平年間創建時的正們早在平安時期就因風災而倒塌,現在看到的門則是鎌倉時代重源上人根據採用了宋代樣式的大佛像而重建的,但鎌倉時代大佛殿的宏偉早已不存,最終只留下了南大門來讓後人揣摩當年風光的景像。
我真的是蠻喜歡看佛像的,尤其像仁王這種表情猙獰的佛像,會覺得自己內心無法抑制的一面找到了一個出口。祂們的表情是我的投影,我其實希望在日常生活裡也能肆無忌憚地表達自己的憤怒。
這和在附近閒晃的鹿們一臉平和的表情形成有趣的對比。
當這金堂第一次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其實比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樣子還大。
佛祖不要生氣,我還是很虔誠的。
東大寺大佛的本名是毘盧遮那佛,意思是普照智慧慚悲的光明佛(註1)。大佛高14.98公尺、將近有五層樓高,臉十分的方正,眉長鼻子大。但我其實更注目的地方是祂的蓮座。一方面是因為就高度上來說離我最近,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上面的蓮葉,密密麻麻地刻滿了花紋。圖的全名應該是大佛蓮花瓣蓮華藏世界圖,那線條的流暢彷若氣流一樣,單看著都覺得微涼。
大佛殿裡當然不只有大佛,也有各種天王像逆著光面像參觀的人群。戴著螢光帽子的小學生,在佛殿裡嬉鬧(不造成旁人困擾的程度),為浸染於歷史於宗教厚重氛圍中的大佛殿帶來一絲輕快的氣息。
離開大佛殿,往山上走去,經過鐘樓,直奔法華堂和二月堂。一度以為鹿們在山上不會出現了,哪知法華堂堂下又巧遇了幾隻來散步的鹿。
多不可思議呀。怎麼會覺得這麼平靜呢?金剛力士像的兩尊也是睁目張冠,但為什麼看著祂們如此猙獰的表情,我卻意外地感到安祥?
現在回想起來,這應該是我第一次體會到佛像的美。我在法華堂待了好一段時間才離開。也許藉由觀賞那些佛像的表情,我也看到了內心深處的自己吧。
法華堂在農曆三月會舉行法會,因此也有人暱稱其為三月堂,而在它隔壁的二月堂,也就是因為在農曆二月辦法會而堂堂得名。據說一開始二月堂的規模其實沒有那麼大
,但後來因為法會需要就逐漸改建成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
那麼最後應該要來講一下我在東大寺一直遇見的鹿。
其實鹿本來不該東大寺的。牠們是從隔壁奈良公園跑來的,而奈良公園又有部分屬於春日大社腹地的一部分,鹿本來該是因著春日大社才會出現於此。
鹿與春日大社等到春日大社那篇的時候再講好了,不過關於和鹿合照這件事,想想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沒有被攻擊。2015年開始,奈良的鹿攻擊遊客的數字直線上升,其中也有幾件是因為對遊客漏出鹿角後遊客沒給食物。
我確實也沒給食物,沒買鹿仙貝也沒有給別的不能給的食物。
要說我沒有被攻擊的理由,大概是因為我2014年去的吧。鹿的攻擊力尚未普及。不過也因為沒有買鹿仙貝這件事,導致我之後在春日大社遭遇鹿的時候發生了一件覺得沮喪的事。
那些都是後話了。總之,鹿與東大寺的事就先在這裡結束吧。
註1 參考資料:東大寺,森本公誠‧編,2005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