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誌內容禁止轉載或公開使用。欲轉載者請留言詢問。
Copyright belong to the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1.24.2020

迎接新年的一種方式7-魔王、天才與大師之大德寺

    天正十年(1582年)10月,日本史上獨一無二的巨人織田信長,其後世唯一公認的葬禮就在他的臣下,秀吉的主導下舉行了。                                                                                                                                                                這場盛大的葬禮,根據《天正記》的記載,單是布施以及葬儀相關費用就花了一萬貫,並整整舉行了十七天的法會。而其中第十五天所舉行的送葬遊行,共出動三千人包圍著信長的棺木(棺木中擺的是佛像)前行。在這浩浩蕩蕩的人龍中最重要的是抬著輿轅的是池田輝政和羽柴秀勝,而抱著信長牌位和其遺品太刀的,則是秀吉本人。                           
                                                                                                   翻閱維基百科,你會看到這場喪禮的喪主是信長的四子同時也是秀吉養子的羽柴秀勝,但是從遊行的角色分配來看,喪主怎麼看都是秀吉。有趣的是,這場葬禮,不但與秀吉對立的信長的三男信孝、柴田勝家、北畠信雄(信長次男)都沒有出席,連在清洲會議中被秀吉一舉拱上大位的三法師也沒有出席這場「公認」喪禮的記錄。可以說這場喪禮完全是秀吉獨斷獨行的結果。而透過這場喪禮,「秀吉為信長的後繼」的形象更加鞏固,羽柴秀吉完全成為了信長之後的天下共主。



    京都寺院之多,若真要說起一個推荐的地方還真不容易選。但如果帶著長輩出門,或你真的想在京都這觀光景點的戰國地區尋一畝安靜之地,大德寺真的是我個人首推。因為它交通方便,而且雖然大德寺自身沒有極富勝名的景點,但其眾多塔頭跟寂靜的氛圍,耗上一個下午是絕無問題。

    你看,都不用走遠,多好。

    走入大德寺,其腹地之大令人嘖舌。若從北大路通的南門進入,勅使門、山門、仏殿、法堂以一直線並列的方式座落,是為中心伽藍。而以此中心伽藍往北、南、西展開,還有二十多個以上的塔頭和寺院併列。這其中當然包括了信長的菩提寺,總見院。

    即便有這麼多塔頭,平日有對民眾一般開放的只有龍源院、瑞峯院、大仙院、高桐院四院而已。

    我從南門進入大德寺腹地,還沒走到中心伽藍前,就先到了龍源院一探究竟。

  龍源院是大德寺的塔頭之一,創立於永正年間(約是西元1500年代初期),其歷史並不如本堂的大德寺這麼悠久,卻是大德寺現存最古老的塔頭。大德寺是由東渓宗牧(とうけいそうぼく)開山,由能登的畠山義元、豊後的大友義長、周防的大内義興等人創建(註1)。至於為什麼這個塔頭可以如此出名,應要歸功於它十分著名的枯山水以及日本最小的壺庭,東滴壷。

    穿過圍牆,拐過小小的彎,龍源院就像是一個普通的塔頭一樣沒有太氣派奢華的建築,卻令人期待下一步會不會別有洞天。確實,進入方丈參觀後,方丈的南側、東側、北側各有石庭,其中北側的龍吟庭是由三尊石組成,是室町時代須彌山式枯山水的名庭。但可惜此中禪味我較難參透。但繞到南側則立刻眼睛一亮。方丈南側開闊的前庭積著螢亮的雪,瞬間點亮了視野。

    南側的方丈前庭是蓬萊式庭園,以白砂象徵的大海中有石苔的龜鶴相稱,白砂的紋路與枯石的和苔原的形狀相搭配,一種寧靜卻又充滿力量的構圖遂能於眼前展開。但這是理想上的狀況。去的時候全是積雪,別說看不到苔原,連龜都只剩一個洞。不過也可以看出院方的用心,就算造景都被積雪覆蓋了,他們還是盡力在雪面上掃出枯山水的紋路。加上雪中又沒有什麼遊客,視覺與聽覺都被縮到了最小,更能體會那種詫びさび的美感。


    東側的東滴壺也是非常有名。我雖然沒有照起來,但這絕對是值得一訪的小庭,因為它可是號稱日本最小的石庭啊!東滴壺是昭和年間設計的現代石庭的傑作,據說是要表現一滴水所引起的波紋入汪洋的感覺。能在這麼小的空間中營造出這麼恢宏的意象,除了庭師本人的創造力以外,只能說觀者的悟性也非常重要吧!







    大德寺所在的紫野,是京都北部的七野原之一(内野、北野、平野、点野、紫野、蓮台野、上野)。其得名有諸多由來,包括以紫色為代表的貴族們野遊之地,或是當地有以紫色為代表的藥典植物園,還有一說是以長滿紫色的野草而得名。不管哪個說法正確,紫野在平安時代就是一片荒地,也是京都貴族狩獵的好地方。由於地處京都邊陲,一些法會和鎮靈會也習慣在這個地域舉行,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也葬於此區。

    平安末期紫野漸漸聚積了一些神社寺廟,到了鎌倉時代末期,臨濟宗的宗峰禪師在此開山,是為大德寺,時為正和4年(1315年)。宗峰妙超(しゅうほう みょうちょう)又被稱為「大燈国師」,本來是播磨國守護赤松氏的家臣浦上氏的兒子,後來進入當地的大寺院,人稱西比叡山的書寫山圓教寺修行。圓教寺屬天台宗,後來宗峰開始對禪宗感到興趣便拜師參禪,並隨其師南浦紹明移居鎌倉建長寺。回到京都後在洛北紫野建了小堂,就是大德寺的起源。

    從一個小堂到今天一入大德寺可以看到數個塔頭,除了開宗者的努力之外,還有政治力量的介入。花園上皇的歸依,正中2年(1325年)大徳寺成為被認定的祈願所,寺院形態至此算是整備完成。建武元年(1334年),重新即位的後醍醐天皇下旨大徳寺成為京都五山之一,到此算是大德寺的全盛時期。

    看似登峰造極了的大德寺,其命運也跟他背後撐腰的對象息息相關。在後醍醐天皇的政權瓦解之後,取而代之的足利將軍家當然對和後醍醐天皇關係匪淺的大德寺沒有好感。此後,大德寺不但從五山之中被拔除,甚至還跌到了五山十剎的第九剎,和原來的五山地位相比,簡直是天堂墮入地獄。但地獄最可怕的是你永遠不知道這是不是已經是最差的了。永享三年(西元1432年),第二十六世養叟宗頤決定脫離將軍家的五山十剎,成為在野立場的「林下」寺院。

    簡單的說,就是從遊戲中棄權。

    有一說是這位養叟宗頤因為在任內大興土木,讓當時同為第二十五世華叟宗曇的其中一名弟子相當不悅,便離開了大德寺。離開了大德寺的這位弟子經過了幾度遊歷後再次回到大德寺接掌第四十七代住持。

    就是鼎鼎大名的一休大師。







    離開龍源院後,我繞到其後的瑞峯院繼續參觀行程。瑞峯院是天文年間(西元1532年以降)九州的基督徒大名的大友宗麟下令做為自己的菩提寺所創建(對,雖然他是基督徒),其寺號就是依大友宗麟の法名「瑞峯院殿瑞峯宗麟居士」而命名。和龍源院一樣,瑞峯院也有石庭,其中獨坐庭位處方丈的正面,以巨石表蓬萊山和其它小島,並以砂紋繪出波浪的形狀,也是典型的蓬萊山式的庭園。


    因為和龍源院一樣,庭園被深埋積雪之中,我無緣領略到細微的部分,倒是也托院方辛勤之福,雖不見砂紋但仍有雪紋可參見。算是更勝一籌的詫びさび。另外我個人倒是挺喜歡獨坐庭這個名字的,據說是取自於百丈禪師的「獨坐大雄峰」一語。

    雖然不知道雄峯在哪,但那日我確實是一個人坐在方丈前看著這個庭子。旅程的疲備都沉澱了下來,換成坐得一室安好的自在。也聽不到外界的喧囂,不知是過年行人少還是因這塔頭就是被層層地包圍在腹地的中心。

    感覺極好。






    一休的故事還沒說完。北朝的後小松天皇寵妃藤原氏因為出身南朝,因此在後宮受到排擠,雖然懷著皇子依舊被逐出宮門。而藤原氏為了保護生下的民間皇子千菊丸,在千菊丸五歲的時候就將其送至安國寺出家。這位自小出家的皇子,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一休和尚。

    一休在安國寺待了兩年,到十七歲時拜謙翁宗為為師,被授予戒名宗純。宗為圓寂後一休大受打擊,決定自殺,直到赴死前一刻被救起,並於隔年進入大德寺投入華叟宗曇的門下。

    許多史料都提到一休長大後成為一個狂放的花和尚。雖然真相不可考,但一休在養叟宗頤接任大德寺後離開大德寺確為事實。離開大德寺那一段期間正是室町幕府開始衰頹之際,一休的行為在亂世中更加放蕩,其背後是出於何種心緒,旁人不得而知,但應任之亂後一休再度受到後土御門天皇的詔令,出任大德寺第四十七代住持,並負責重建因戰火燒失的大德寺。

    沒錯,曾經繁盛一時的大德寺在1453年的火災以及其後的應仁之亂中失去大部分的建物及塔頭,而一休靠著在堺的豪商的支援下才有資金得以重建大德寺。另一方面,一休也是大德寺在東山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侘び茶的創始者村田珠光等人與一休參禪之後,與茶道結下不解之緣。武野紹鴎、小堀遠州等茶人多和大德寺有極深的關係(註2)。京都更流傳有「妙心寺の算盤面」「東福寺の伽藍面」「建仁寺の学問面」和「大徳寺の茶面(ちゃづら)」的說法。

    一休在大德寺修繕期間一直住在酬恩庵中(今日的一休寺),直到1481年,大德寺幾乎要完工前,以八十八歲高齡圓寂,為自己與大德寺的緣份留下了一抹未完成的懸念。但走了信長和一休,大德寺的名人之旅尚未結束,在日本戰國時代的舞台上,大德寺還在東山文化的尾巴中留下了最後的一個身影,那就是千利休。







    離開瑞峯院後我先去大方丈領了參拜證明的御朱印,然後準備前往高桐院參拜。至於為什麼沒有看到大仙院,可能是當時沒作功課或剛好過年沒開吧,時過五年已不可考。



    大德寺的塔頭中,扣掉不開放的信長菩提總見院,還有龍源院的枯山水以外,最有記憶點的大概就是高桐院的竹林了。在網路上看照片,夏日的風景只能用讚嘆來描述。

    但我到訪的時候是大冬天,還是六十年來最大的一場雪。

    高桐院(こうとういん)的開基(創立者)者是細川忠興(三斎),是戰國時代有名的智將,也是利休七哲之一的知名茶家。忠興為了自己的父親而建立此院,開山(初代住職)就交由了其叔父玉甫紹琮(ぎょくほじょうそう)。後來細川忠興過世後依其遺言也埋於此地,此後高桐院就成為細川家的菩提寺。


    進入高桐院,參道兩側由竹林所夾,真正要進入本堂還需拐過一個小彎,這也使得站在入口往內觀賞參道的畫面更為純粹。

    高桐院的格局其實不大,又或者是有對遊客開放的空間有限,進入本堂後,最大的看點大概就是正對方丈的前庭了。網路上看照片的話都是一片翠綠的苔,秋天的話因為有植楓,因此落葉的紅與青苔的綠對比的畫面正是此庭的一大看點。


    但還是不得不重申:我遇到京都六十年來最大的一場冬雪,因此只看到了滿滿的雪。




    也好啦,這一場大德寺之旅的美感都靠雪來妝點了。

    雖然不像其它的塔頭有一些聞名的枯山水,但高桐院和東山茶文化倒是有很深的淵源,像是細川忠興在「北野大茶湯」(印象中是秀吉辦的)時使用的茶室「松向軒」,以及利休的屋敷也移築於此。

    事實上,高桐院的細川忠興夫婦之墓中,有一座號稱天下第一品的石燈籠。

    這座石燈籠原來是利休之物,後來秀吉一直要利休將這美麗的燈籠獻給自己,利休不願意卻又難以拒絕,兩難之下,只能親手將這座燈籠的飛簷的一角敲下,以不全為由斷了秀吉的貪念。利休離開京都之前(一說是臨死之前),將石燈籠交與自己的愛徒忠興,而忠興遺言中又交待以此燈籠作為自己的墓碑。

    那麼,在這場大德寺之旅的最後要妝點的名人,就是千利休。







    西元1591年,秀吉最重要的左右手豐臣秀長病死。同時間,京都傳出了利休觸怒秀吉的消息。原因諸多揣測,其中一說是大德寺三門金毛閣的門上擺放了利休的木像,而利休明知此事卻讓秀吉從利休的木像下走過,這讓豐臣秀吉勃然大怒,下令處罰千利休切腹自殺。


    然而,根據當時的文獻,「處罰的對象並不是利休本人,而是大德寺為他而製的木像。秀吉命令下人從大德寺取沒收木像,並將它吊在聚樂第外,對它實行磔刑」(註3),但是對於利休是否真如同坊間流傳的被下令切腹自盡,則無確切的記載。

    據說大德寺是為了感念利休動用了自己的號召力及私財來協助戰火中燒失的大德寺重建,才在三門上放上利休的像。然而秀吉是否真是為了自己從木像下走過而大動肝火到要處死這個自己的影分身(尤其是在秀長剛死之際),不得不令人懷疑。但可以確定的是,1591年之後,沒有任何關於千利休仍活躍於政界或文化界的記錄,而秀吉的天下在接連失去左右臂膀之後,也就此走向逐漸勢頹的命運。

    坊間傳利休的辭世句是這樣的。
    「人生七十 力囲希咄
      吾這寶剣 祖佛共殺
      提る我得具足の一太刀
      今此時ぞ天に抛」
  
    因為不確定利休最後究竟是怎麼死的,實在不敢斷言這作品是在什麼情況下產出的。但倘若此偈真為利休所作,那麼最後見性成佛,一切皆空的禪意,確實不枉利休一代大師之名。而大德寺從室町時代一路走到安土桃山閉幕,經歷了興衰再起的波折起伏,是京都政治角力中一座不可忽視裏舞台。但過盡千帆,與這麼多名流的生死牽扯,最終其能在歷史洪流中得以被記住的身份,仍舊是禪之一字啊。






註1.龍源院,維基百科,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9%BE%8D%E6%BA%90%E9%99%A2

註2.大德寺,維基百科,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A4%A7%E5%BE%B3%E5%AF%BA

註3.豐臣時代最大謎團:一代茶聖千利休的死因,日本史專欄,
    https://sengokujapan.blogspot.com/2019/02/blog-post_24.html?fbclid=
    IwAR28us01Dpp4yjkYLoR8im2ruqscfx8LsZOzP2BV9lqqfWLvknnIXVO2vS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